目前,比较先进的弹道导弹尤其是洲际导弹盛瑞德优配,都装有诱饵装置。
例如我国的东风-5B重型洲际导弹,采用了一个钝形头部,里面装载着10枚分导式核弹头,其剩余空间塞着几十枚诱饵弹。这些诱饵但和其他突防辅助装置将帮助分导式核弹头躲避敌方的防御措施,以实现有效的突防打击。
弹道导弹的诱饵弹有两种。一种是很轻的镀膜气球诱饵,一枚洲际导弹可以携带几十枚或上百枚充气诱饵气球。可以在导弹升空到大气层外时释放,然后充气成型,表面有金属镀膜,可以模拟弹头,并跟随真弹头沿弹道再入。在弹道导弹飞行最长的中段掩护真正的弹头,增加敌方拦截的难度。
反弹道导弹系统追踪模式类似于棒球场上捕手接球,捕手通过眼睛持续的跟踪飞行的棒球,计算大致落点并移动身体到落点附近。假如投手在投掷真正的棒球的时候在棒球夹杂纸团制作的假球来干扰捕手的观察,让捕手分不清哪一个是真正的棒球,就可以让捕手扑空。模拟洲际弹道导弹弹头的充气式轻型诱饵就可以实现这一能力。
不过盛瑞德优配,镀膜气球诱饵进入大气层时,会急剧地减速,然后烧毁解体,与真弹头形成再入速度差,使得真弹头很容易在大气层内被识别出来。
于是有的核大国采取了一个脑洞很大的方案,将真弹头和镀膜诱饵气球用绳子系起来,让真弹头拖着镀膜气球诱饵再入,让诱饵弹也达到和真弹头同样的速度。 至少在诱饵烧毁之前,能够保持一段时间的再入速度。然后真弹头再进行最后机动变轨,这样会极大地增加敌方的反导难度。这是不是扯蛋的最早来源?
不过这种系留方案太复杂,搞不好会影响真弹头的再入,得不偿失 。
因此又出现了硬诱饵,是一个有金属体的角反射器,能够模拟真弹头的雷达反射信号,能够以相对逼真的弹道共同再入,扰乱敌方的反导防御系统。只是,这种重型硬诱饵比较考验导弹战斗部的容量和重量限制。
冷战时期,苏联对硬诱饵情有独钟,几乎所有弹道导弹都安装有硬诱饵和综合突防措施。譬如在战斗部外敷雷达散射涂层;携带电子对抗设备并配备硬诱饵假弹头和箔条诱饵弹。甚至战术型的近程和中程弹道导弹,也配备有硬诱饵,例如9K714“奥卡”中程弹道导弹导弹和“”近程弹道导弹。
“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在弹尾配备有8枚小型雷达/红外诱饵干扰弹,可以对抗雷达制导和红外的防空导弹。诱饵弹在弹道末端释放,有红外干扰和雷达欺骗两种功能,很适合对反导阵地的密集防御火力目标进行突防。而这种设备只装备俄罗斯自用,是不出口的,直到俄乌战争期间,外界才发现“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的诱饵弹突防装置。
为了应对NMD反导系统拦截弹的中程拦截,尤其是KKV动能拦截器的具备利用高敏感度热成像识别真弹头和诱饵的能力,现在又搞出一种新玩法:使用与气球诱饵相同的材质包裹真弹头,让真弹头和诱饵在KKV的红外探测器看来一模一样,从而躲过拦截。
博星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